穩定幣進入監理時代,開啟新一代貨幣主權與金融霸權之爭

穩定幣進入監理時代,開啟新一代貨幣主權與金融霸權之爭

PANews
By PANews
2025-08-06 23:00

作者:Gate 研究院

摘要

•穩定幣依價格錨定方式分為三種:法幣抵押型穩定幣、加密貨幣抵押型穩定幣、演算法穩定幣。

•目前,全球穩定幣市值已高達2,607.28 億美元,約占美國2024 年名目GDP 的1% ,穩定幣持有用戶已超過1.7 億人,佔全球人口總量約2% ,廣泛分佈於超過80 個國家和地區。

•各國政府日益重視穩定幣監管,立法核心動因涵蓋金融穩定、貨幣主權與跨國資本監管。美國、香港等經濟體已相繼推出系統性監理法規,全球穩定幣已邁入強監理時代,國際金融秩序與貨幣權力格局正在重塑。

•穩定幣的崛起背後,是貨幣主權與金融霸權的隱密競爭。穩定幣作為金融主權、金融基礎設施與資本市場定價權三者交會的策略核心資源,成為金融治理焦點。

•穩定幣雖提升金融效率,但仍面臨錨定機制風險、去中心化矛盾與跨境監管協調等挑戰。

引言

2025 年7 月18 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以308 票贊成、122 票反對的結果通過《GENIUS Act》,規範加密市場結構的《CLARITY Act》已提交參議院,另一項反對CBDC(央行數字貨幣)的法案通過眾議院投票。

美國以外,各國紛紛推出穩定幣政策:香港將於8 月1 日實施《穩定幣條例》,俄羅斯銀行提供加密託管,泰國推出加密貨幣沙盒。這些成果標誌著穩定幣已經進入了監管時代,關於穩定幣的大國博弈正式拉開序幕。

鑑於目前穩定幣立法成為金融治理焦點,本文旨在透過剖析各國政府穩定幣立法的原因,對比法案異同,分析穩定幣合規會對現有金融秩序產生的影響,為產業建設者和投資者決策提供參考意見。建議投資人密切關注監管動向,並專注於參與法幣質押型穩定幣,規避演算法穩定幣的合規風險,傳統金融機構應順應資產代幣化潮流,探索更多機會,加密機構應持續推進合規化進度。

1.1 穩定幣的定義與分類

下圖為BTC 價格曲線及14-day ATR 曲線,可看到以BTC 為主的傳統加密貨幣價格波動性過高,不利於加密貨幣的推廣與應用,穩定幣於2014 年應用而生。穩定幣是一種旨在維持價格穩定的加密貨幣。

穩定幣通常採用與法定貨幣、大宗商品、其他加密貨幣等資產掛鉤的方式,或藉助演算法調節機制來實現價值錨定。作為數位資產交易、DeFi 應用和跨境支付的核心媒介被廣泛應用於金融領域。

根據價格維持價值,穩定幣可分為三種:

•法幣質押型穩定幣

法幣質押型穩定幣是最常見的穩定幣,佔92.4% 的市場。透過錨定美元等法定貨幣的代幣,實現價格的穩定。由發行機構將法幣或高流動性資產(如國債)質押入銀行或託管帳戶,再按1:1 比例鑄造代幣並發行。例如:USDT、USDC,下圖為USDT 價格曲線。

•加密資產質押型穩定幣

與法幣質押型穩定幣不同,加密資產質押型穩定幣質押的資產是加密貨幣,由於加密貨幣的波動性大,多採用超額抵押的方式(抵押率通常在150% 左右),並引入鏈上清算機制來維持穩定幣價值。例如:MakerDAO(Sky)發行的DAI,使用者透過超額抵押ETH 來鑄造DAI 代幣。下圖為DAI 價格曲線。

•演算法穩定幣

這類穩定幣不依賴實體資產支持,而是依賴演算法與市場供需來維持代幣價格。當代幣價格高於1 美元時,系統會增發代幣供應,降低價格;當價格低於1 美元時,系統會回購並銷毀代幣,提高價格。例如:UST(已崩盤),在2025 年,USTC 已經成為獨立的加密貨幣,不再與美元掛鉤。下圖為USTC 價格曲線。

三類穩定幣對照圖

1.2 穩定幣的特點

穩定幣特殊的價值錨定機制,讓其區別於傳統加密貨幣的劇烈波動,因而廣泛被視為加密資產生態中的「數位現金」或「橋樑資產」。主要有以下特點:

•物價穩定

透過與美元、黃金等穩定資產掛鉤,或採用超額抵押機制、演算法調整機制,穩定幣實現了較低的價格波動,具備更強的儲值與交易媒介屬性。

•橋接傳統金融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

穩定幣以傳統金融作為底層資產,在區塊鏈上發行,可以與鏈上協議和工具進行交互,尤其是在DeFi 借貸、流動性挖礦、衍生性商品交易等核心應用中扮演重要角色。

•支付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依托區塊鏈技術,穩定幣能實現近乎即時的跨境轉賬,手續費遠低於傳統銀行系統,且無地域與時間限制,顯著提升資金流動效率。

•抗通膨與資本避險

大多數穩定幣錨定美元資產,意味著具有美元相同的通貨膨脹。在通貨膨脹嚴重或本國貨幣貶值國家(如阿根廷、土耳其等),穩定幣已以其穩定性成為居民避險與資產保值的重要手段。在非洲及拉丁美洲部分區域,穩定幣已成為人民日常支付的工具。

1.3 主要應用場景

基於上述穩定幣的特點,穩定幣目前已應用在去中心化金融、加密貨幣交易、跨國貿易、日常支付、資本避險等多個場景。其中跨境貿易是本次美國及香港立法重點關注的領域。透過穩定幣進行交易,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個別國家貨幣通膨的問題,其支付成本和效率也遠高於傳統的SWIFT 系統。

立法背景

2.1 穩定幣的崛起

目前,全球穩定幣市值已高達2,607.28 億美元,已超過MasterCard 市值,約占美國2024 年名目GDP 的1%,是國際金融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穩定幣在全球的滲透率持續攀升,截至目前,穩定幣持有用戶已超過1.7 億人,佔全球人口總量約2%,廣泛分佈於超過80 個國家和地區。

2.2 政府介入監管的動因

各國政府積極介入穩定幣監管,背後動因不僅在於防範金融風險,更關乎貨幣主權、金融安全與跨國資金管控的核心利益,以及緩和法幣信用風險。

•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避免穩定幣失控引發支付體系、資本市場動盪,防範類似2008 年影子銀行危機的風險外溢。

•維護貨幣主權與金融秩序:防止私人穩定幣替代法幣在本國流通,削弱中央銀行對貨幣政策與支付體系的控制力。

•打擊非法跨境資金流動:穩定幣可繞過SWIFT 等監管體系,政府關注其在洗錢、逃稅、制裁規避等領域的潛在濫用。

•對沖「美元穩定幣霸權」衝擊:美國推動USDT/USDC 等成為「鏈上美元」,他國透過立法探索本幣穩定幣(港幣、歐元、人民幣)反制。

•緩解法幣信用風險,支撐國債:2025 年,美元穩定幣市值已超2,600 億美元,儲備資產中美國公債佔比普遍超過60%-80%。穩定幣儲備需求已成為美債的重要買方,形成對美元信用的持續支撐。

為了強化本國貨幣的國際地位,保護消費者資產安全,搶佔數位資產領域的話語權,解決穩定幣缺乏監管的問題,美、港、歐等已陸續推出系統性監管法規,穩定幣產業正式進入強監管與合規化時代。

全球主要經濟體穩定幣監管進展

自2022 年來,隨著穩定幣在全球市場的擴張,各國紛紛發布了相關的法規進行監管。下圖為各國穩定幣監管進度時間線:

3.1 美國推出《Genius Act》和《Clarity Act》

著名的Genius Act(Guiding and Establ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Stablecoins Act)由參議院於2025 年6 月17 日通過,眾議院於2025 年7 月17 日以308–122 票通過,川普總統於2025 年7 月18 日簽署生效。這標誌著美國首次確立了聯邦層級對穩定幣發行的統一監管框架。其核心內容包括:

•監理模式:採取聯邦與州雙軌制,由美國貨幣監理署(OCC)統一授權許可。

•發行主體:限定為銀行、存款機構及經核准的特定非銀行金融機構。

•儲備要求:要求1:1 法幣儲備,且儲備資產必須為美國公債或現金,保障穩定幣兌付能力。

•透明度義務:發行人需接受每月審計、資訊揭露及反洗錢審查。

•業務限制:禁止發行人提供儲值利息或從事槓桿、證券化等金融活動,並遏止系統性風險累積。

•跨國限制:禁止未經核准的境外穩定幣向美國市場流通,強化資本市場防火牆。

同日,Clarity Act(Digital Asset Market Clarity Act)眾議院通過,送交參議院審議。主要目的是明確SEC 與CFTC 在數位資產市場的監管職責分工,涵蓋交易平台、加密衍生性商品、DeFi 等。

3.2香港推出《穩定幣條例》

香港立法會於2025 年5 月21 日通過《穩定幣條例》,將於2025 年8 月1 日正式實施。主要內容包括:

•許可證制度:所有穩定幣發行、銷售、市場推廣等行為,須取得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許可。

•適用範圍:聚焦與法幣掛鉤的穩定幣,排除純加密資產掛鉤產品。

•資本需求:最低資本需求為2,500 萬港幣,並須具備有效的風險管理與內控機制。

•儲備要求:100% 實物或等值流動資產儲備,須接受定期審計與揭露。

•反洗錢與消費者保護:嚴格遵守AML/CFT 規範及投資者適當性要求。

•違規責任:未獲許可進行相關業務將構成刑事責任,最高可處監禁及罰款。

香港與美國的穩定幣合規要求有明顯不同:

3.3 其他經濟體動態

除美國與香港外,其他主要經濟體亦在積極推動穩定幣相關監管框架,整體呈現審慎趨嚴、逐步成型的態勢。

整體來看,各國監管的範圍為質押型穩定幣為主,將風險大的演算法穩定幣排除在外,這將導致演算法穩定幣的發展進一步被限制。此外,香港只認可法幣質押型穩定幣,不認可加密資產質押型穩定幣的發行和流通,這將進一步鞏固法幣質押型穩定幣的統治地位。

各國針對穩定幣的監管態度與進展雖各具差異,但普遍圍繞「儲備透明、反洗錢審查、消費者保護、金融穩定」等核心原則建構框架,逐步與本國數位資產或金融體系監管接軌。

穩定幣主導下的金融秩序重塑

4.1 穩定幣背後的金融主權競爭

在目前穩定幣市場中,錨定美元的穩定幣市值佔比超過90%,USDT、USDC 等產品在全球交易所、DeFi、跨國支付等領域已形成事實標準。這一現狀不僅延續了美元在傳統金融中的地位,更透過穩定幣完成了美元影響力對數位金融新生態的深度滲透。

美國《Genius Act》等立法明確規定,美元穩定幣必須以美國國債、短期票據等優質資產為儲備,強化穩定幣與美元核心資產(國債)的綁定關係。這個機制形成了「穩定幣- 美元國債」雙重錨定結構,穩定幣發行人透過持有大量美債,間接為美國財政提供持續買盤,進一步穩固了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這種機制形成了穩定幣與美元資產之間的「隱性買盤關係」,在全球範圍內穩固美元金融霸權的基礎。

美元穩定幣在全球範圍的廣泛流通,對許多新興市場及高通膨國家形成「鏈上美元化」趨勢,侵蝕了本國貨幣的使用場景與金融主權。例如在阿根廷、土耳其、俄羅斯等地,USDT 已成為居民資產保值與跨境支付的預設工具,這種現像在文獻中被視為美元透過穩定幣完成了對金融弱勢國家的數位滲透,削弱了這些國家的貨幣政策獨立性。

同時,歐元、港幣等法幣穩定幣在合規上的進展,反映出各國試圖透過本幣數位化、穩定幣立法等手段對沖美元穩定幣的外溢影響,新一輪數位時代的貨幣競爭已經展開,金融霸權的角力從傳統體系轉向鏈上生態。

4.2 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的競爭

穩定幣所承載的,不僅是支付與交易功能,更逐步成為新一代跨國支付與清算基礎設施的核心組件。相較傳統SWIFT 系統,穩定幣具備即時到帳、低成本、去中心化等優勢。美國希望透過美元穩定幣,在鏈上金融世界中復刻SWIFT 般的基礎設施霸權地位,將全球支付、結算、託管等服務納入其規則體系。而香港、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則透過政策引導,推動本地金融基礎建設與法幣穩定幣深度融合,搶佔跨國數位金融樞紐與節點地位。

4.3 數位資產定價權的競爭

在當前數位資產市場,穩定幣不僅是交易媒介,更深度參與了數位資產市場定價權的重塑。 USDT 與USDC 幾乎壟斷加密市場主要交易對,成為現階段鏈上資產流動性錨定與定價的事實標準。其供應量變化,直接影響市場整體風險偏好與波動程度。

美國透過穩定幣立法及監管強化了對數位資產市場定價話語權與流動性主導權的掌控,間接穩固了美元對全球資本市場的核心地位。而香港、歐盟等則透過推動區域本幣穩定幣,希望在未來數位金融競賽中,爭取更多區域性定價權與話語權。

風險與挑戰

穩定幣的風險一方面來自於自身的價格錨定機制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一方面來自於外部監管所帶來的合規風險。

5.1 防範系統性風險

穩定幣實現價格穩定的核心是底層資產的價值穩定性。因此,穩定幣最大的系統性風險就來自於其對應的抵押品價格波動導致穩定幣價格脫錨。

回顧歷史上第一個穩定幣BitUSD ,它早在2014 年發布,於2018 年價格脫錨,失去了與美元1:1 的錨定關係,這源於其抵押品是一種名不見經傳、波動性高且本身沒有任何擔保的資產—— BitShares 。

同年MakerDAO 發行的DAI 採用了超額抵押機制和清算機制,來對抗加密資產高波動性帶來的風險,但其本質上無法提升資本效率,且使穩定幣暴露於抵押資產的價格波動風險之中。同樣,以法幣資產作為抵押品的穩定幣並不意味著絕對的安全。

2023 年3 月,由於三家美國銀行(矽谷銀行(SVB)、Signature Bank 和Silvergate Bank)倒閉,USDC 和DAI 都出現了脫錨。根據USDC 發行方Circle 披露,用於抵押該穩定幣的33 億美元現金儲備存放在SVB。這導致USDC 單日跌幅超過12%。

DAI 的價值也經歷了波動,主要是因為當時其超過一半的抵押儲備與USDC 及其相關工具掛鉤。當聯準會宣布支持銀行債權人後,情況才得以穩定下來,USDC 和DAI 也回歸各自的掛鉤水準。 之後,兩種穩定幣都調整了儲備結構,USDC 主要將其現金儲備存放在紐約梅隆銀行,而DAI 則將其儲備分散到多種穩定幣中,並增加了其在現實世界資產(RWA)中的持有量。

這次連鎖性的脫錨事件提醒了穩定幣發行者應做好資產的多元化配置以對抗系統性風險。

5.2 違背去中心化理念

儘管穩定幣一度推動了加密貨幣的廣泛使用與合規接入,但其主流模式(USDT、USDC 等)依託於中心化實體運營與法幣資產托底,這與區塊鏈原生去中心化、抗審查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馳。

部分學者認為,法幣質押型穩定幣實質是美元等法幣的鏈上鏡像,本質上強化了對傳統金融體系(美元、銀行體系)的依賴,形成了「去中心化表像下的中心化核心」,削弱了原本加密貨幣去中心化的理想。

這種中心化依賴不僅使穩定幣受限於發行方與託管機構的信用風險,更可能在極端情況下(合規政策、審查壓力)被凍結或篡改,違背區塊鏈「無需許可、不可篡改」的本質初衷。

5.3 跨境監理協調困難

全球範圍內,穩定幣涉及多司法轄區、跨國金融與資料流動,但各國對穩定幣的監理立場、定義與合規要求有較大分歧:

由於各國監管架構差異較大,穩定幣在跨國使用、清算與合規流程中存在較強不確定性與法律風險,容易形成「監管套利」與合規空白地帶,阻礙其全球化發展進程。

5.4 潛在金融制裁風險

隨著國際局勢動盪,穩定幣也面臨被納入金融制裁工具鏈的風險。美國透過監管主導的美元穩定幣,可能利用其全球鏈上支付與結算屬性,強化對資本流動、資金用途的審查,甚至對特定實體、國家實施凍結、封鎖等製裁手段。

Alexander Baker 指出,穩定幣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鏈上美元延伸,未來或將與SWIFT 等傳統體系一樣,成為美國金融武器化工具的一部分。對於部分新興市場、跨國交易、鏈上金融項目而言,這無疑增加了政治與合規層面的風險敞口,推動全球對去美元化與區域性本幣穩定幣的進一步探索。

結語

穩定幣的崛起,是數位金融時代貨幣秩序重塑的縮影。自誕生以來,穩定幣在支付、交易、資產儲備等多個領域不斷滲透,並以其高效、低成本與可程式性,逐漸成為連結傳統金融與數位經濟的重要橋樑。如今,穩定幣不僅是加密市場的核心基礎設施,更深刻影響全球金融格局的演變,正被越來越多國家納入金融監理與貨幣策略的視野之中。

穩定幣的興起背後,是貨幣主權與金融霸權的隱密競爭。美元穩定幣在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了美元在鏈上世界的統治地位,其儲備結構與美元國債形成的深度綁定,也使穩定幣成為美國金融戰略的重要延伸工具。而新興市場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則試圖透過本幣穩定幣、數位貨幣監管與跨境支付體系建設,逐步削弱美元穩定幣的滲透影響,推動全球貨幣多元化與本幣數位化。穩定幣立法已然成為未來國際金融秩序重塑中的關鍵變量,背後反映的,是更深層的國家利益與金融權力的再分配。

然而,穩定幣的未來發展仍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其一,內生於錨定機制與儲備結構的系統性風險,短期內難以徹底消除,仍有潛在的信任危機與市場波動隱患。其二,全球監管尚未形成統一框架,跨國監管協調與法律適用存在諸多障礙,穩定幣仍遊走於灰色地帶,面臨持續的合規與政策風險。其三,中心化發行、金融武器化等議題,使穩定幣與區塊鏈去中心化、抗審查的原生理念產生內在張力,未來如何平衡監管合規與技術自治,仍是業界必須面對的核心議題。

未來穩定幣將在金融基礎建設、貨幣競爭與國際結算體系中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其發展路徑,既關乎去中心化金融與現實世界資產的深度融合,也關乎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建構與話語權的重新分配。

參考文獻

•Gate, https://www.gate.com/zh/price

•Sky, https://sky.money/

•Tether, https://assets.ctfassets.net/vyse88cgwfbl/1LdSmP3HBynDxm6wvkDSsL/c4bcbd1f6fc18a0e8b3a12444ac8ae97/ISAE_3 000R_-_Opinion_Tether_International_Financial_Figures___Reserves_Report_31.03.2025_RC187322025BD0040.pdf

•Deltec, https://www.deltecbank.com/news-and-insights/the-history-of-stablecoins/

•Tether, https://tether.to/en/

•DeFiLlama, 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dai

•CSPengyuan, https://www.cspengyuan.com/pengyuancmscn/credit-research/macro-research

•rwa.xyz, https://app.rwa.xyz/stablecoins?utm_source=substack&utm_medium=email

•Swift, https://www.swift.com/about-us/legal/document-centre

•Congress,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9th-congress/senate-bill/394/text

•Whitehouse, https://www.whitehouse.gov/fact-sheets/2025/07/fact-sheet-president-donald-j-trump-signs-genius-act-into-law/

相關內容
下載Coinglass APP
獲得更好、更全面的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