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全名次級房屋借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是指由美國國內抵押貸款違約和法拍屋急劇增加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它對全球各地銀行與金融市場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次貸危機由房地產市場蔓延到信貸市場,許多金融機構和他們的客戶損失慘重,進而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成為了21世紀初世界經濟大衰退的一個重要部分,引發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
次貸危機的成因
寬鬆的貨幣政策:美聯儲在2000年代初期實施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利率處於歷史低位,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也助長了借貸行為。當時的美國人們認為房地產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繼續繁榮下去。
金融監管缺失:金融監管機構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監管不足,導致風險被低估,金融機構過度杠杆化。
次級抵押貸款:金融機構向信用記錄較差的借款人發放了大量次級抵押貸款,這些貸款風險較高,違約率也較高。信用不好的借款人也能利用次級貸款獲得貸款。金融機構把錢借給那些能力不足以償清貸款的人,然後把這些貸款組合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以及金融衍生品,再打包分割出售給投資者和其他的金融機構。評級機構不負責任地將這些債券評為AAA級,而買家也以為自己可以透過信用違約掉期等手段規避風險。這些產品層層包裝轉賣的情況下,鏈條上的機構都低估了風險。
什麼是雷曼時刻
2008年3月,在次貸危機的背景下,為緩解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的流動性短缺問題,美聯儲批准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並為收購提供特別融資援助。不過,美聯儲低估了貝爾斯登事件的影響,認為次貸危機最壞的時刻可能已經過去,導致局勢愈發失控。到了同年9月,美國政府拒絕出手拯救另一家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此舉引發市場信心崩潰,進而次貸危機演變為金融“海嘯”。外界將這兩大事件分別稱為“貝爾斯登時刻”和“雷曼時刻”。
次貸危機的影響
全球經濟衰退:危機引發了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許多國家GDP出現負增長,國際貿易萎縮。
金融機構破產:許多大型金融機構因持有大量不良資產而破產或被收購,引發金融市場恐慌。
信貸緊縮:金融機構為降低風險減少放貸,導致信貸市場流動性枯竭,企業融資困難。
金融市場動盪:股市暴跌,債券市場收益率飆升,匯率波動加劇,金融市場風險加大。
社會不滿情緒增加:經濟困難和失業問題導致社會不滿情緒增加,甚至引發社會動盪。
次貸危機是一場深刻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提醒我們,金融體系的穩定對於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需要加強監管和風險防範,以避免類似危機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