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合約演算法淺析
相关内容

永續合約演算法淺析

永續合約並非只是「沒有交割日」,其價格與風險由兩項核心機制共同約束:標記價格決定未實現盈虧與強平閾值,資金費率通過週期性多空現金流促使期貨圍繞現貨錨定回歸。 本文以幣安口徑,給出工程化、可複核的生成邏輯與近期參數更新的精煉概述。

永續合約的底層構成-標記價格/資金費率

  • 標記價格(Mark Price)的生成邏輯

標記價是用於計算未實現盈虧與觸發強平的公平參考價,它盡量脫離單一成交價的短時雜訊與操縱,以減少誤傷式清算。 幣安的標記價不是簡單的最後成交價,而是綜合現貨指數、資金費影響、盤口基差,並用穩健的聚合方式給出一個更接近真實價值的市場平均價格。

幣安先從一籃子主流現貨市場取同一標的的報價,按權重做加權平均,得到價格指數。 這個指數是標記價最核心的錨點,因為它代表跨市場的平均現貨價格水準。 若某個來源的最新價相對所有來源的中位數偏離超過約定閾值(常見為±3%),就把它截斷到中位數附近的上/下限(例如只記作中位數的1.03倍或0.97倍),防止單一來源異常導致指數大幅偏離,當該來源恢復正常偏離后再恢復為原值參與計算。 若短時內無法穩定獲得指數與標記價的參考數據,系統會在設定的限幅內,臨時用合約的最新成交價填充指數,以維持PnL與強平計算的連續性,直到現貨數據恢復穩定。
然後是兩個角度的合理修正,在永續/近月合約品種中,資金費反映了多空頭寸在下一個資金結算點之間的現金流再分配預期。 將其納入,可得到此刻相對於現貨指數的合理偏移方向與量級。 直覺上:若未來這段剩餘時間內多頭需付費給空頭,則多頭持有期貨的持有成本上升; 合理價相對指數應表現為輕微的方向性偏離(通常體現為對指數的上/下修),幅度與“預期將要發生的資金交換”及“這段交換在時長上所佔比例”相關。 修正A來自資金費:以上一期資金費率與至下一次資金結算時點的剩餘時間佔比相乘,作為對現貨指數的小幅上調或下調的權重近似。 若在該剩餘區間內多頭需向空頭支付資金費(正向費用對多頭不利),則期貨的合理價格應較指數略有溢價; 反之則應呈貼水。 隨著當前時點逼近下一次資金結算,資金費對定價的邊際影響遞減; 間隔越長,其影響越接近一整段資金費的效果。 它所解決的是在納入資金交換預期後,當前的公允價格相對於指數的方向與偏離幅度應如何確定。

指數是「現貨錨」,但即時成交條件由盤口供需決定。 修正 B 通過短窗內的期現偏差來校正指數,使參考價既不脫離現貨錨,又能快速響應流動性與衝擊的短時變化。 修正B來自盤口微觀結構,也就是所謂的基差視角:核心思路是讓參考價尊重此刻的買賣盤結構,得到瞬時期現偏差; 用一個很短的時間窗,把這批暫態偏差求平均,得到短窗基差平均,再把這個平均值加回指數,就得到第二條參考價。 它所解決的是如果按當前買賣盤給出的價格信號來校正指數,此刻更公平的價格會落在什麼位置。 從 2025-09-18 08:01 UTC 起,統計視窗由 60 秒縮短為 30 秒(每秒滾動近 30 個點),目的就是更快跟上衝擊與回落、減少滯後。 該設置同時覆蓋 USD(S)-M 與 COIN-M 的永續和交割合約(交割仍按交割口徑,但短窗同改為 30 秒)。 修正 B 用短窗裡盤口相對指數的平均偏差來給指數加一個小校正,讓參考價既不脫離現貨錨定,也能及時反映盤口的即時供需。

第三步是把三條參考線合成一條更穩的標記價:一條是資金費修正後的指數價,一條是盤口基差修正後的指數價,還有一條是最新成交價。 合成採用中位數作為聚合器,其核心理由在於穩健性:中位數的分位斷點高(50%),對單一來源的離群擾動不敏感,能在小樣本下給出低偏、低方差的估計。 在三源輸入場景中,它等價於一次“多數裁決”:只要其中兩條參考價維持正常區間,即便第三條因大單衝擊、盤口稀薄或指數暫態抖動而偏離,中位數仍會落在兩條穩定來源所界定的區間中,從而抑制單點異常對標記價與清算閾值的傳導。 可將該機制類比為三票表決並取中位的穩健聚合:在三路輸入中(資金費修正價、盤口基差修正價、最新成交價),中位數相當於對少數異常的天然抑制器,確保輸出落在兩條相對穩定來源所界定的合理區間內。 為進一步降低尾部風險,當監測到某一價格源出現顯著異常(如行情鏈路間歇、撮合異常等)時,標記價臨時退化為僅採用盤口基差修正後的指數價,以維持與現貨錨的基本一致性; 在系統升級或臨時停盤等資訊不完整時段,雖仍按口徑連續計算標記價,但將短窗基差平均置零(等價於僅依指數錨定),待鏈路與統計恢復正常後再啟用短窗修正。 總體思路是在常態下以中位聚合削弱雜訊與單點衝擊,在極端狀態下以保守模式避免失真,從而實現穩健且可解釋的標記價生成。

三步合成的邏輯可表述為:首先,以多源、加權並配套異常截斷與斷連降權機制的現貨指數作為錨點; 其上構建兩條獨立的修正路徑——一條以資金費為核心,將未來數小時的費用交換按剩餘週期折現回當前定價; 另一條以買一/賣一中間價相對指數的短窗偏差刻畫盤口微觀結構,對指數進行靈敏的短期校正。 隨後,將兩條修正後的公平價與真實成交價以中位數進行穩健融合,並在極端情形下按預案降級處理。 將盤口基差軌道的統計窗口縮短至 30 秒,可顯著提升對衝擊、回撤與結構性流動性空洞的回應速度,降低針刺式波動對清算的誤傷風險; 同時,指數錨與中位數聚合繼續提供底層穩態約束,使速度與穩健在新的權衡點上達到更均衡的表現。

  • 資金費率(Funding Rate)的生成邏輯

資金費率的目標,是用一筆週期性、多空之間互付的現金流,驅動永續合約價格與現貨錨定。 幣安把資金費率拆成兩部分:一是溢價指數所代表的期現偏離,二是利率項所代表的資金佔用成本; 兩者再經一個限制條件約束之後合成最終費率,並按合約規定的頻率在多頭與空頭之間凈額結算。 資金金額=名義頭寸價值×資金費率; 名義價值在U本位與幣本位上分別用標記價與合約乘數換算,這是落到帳戶層面的計費口徑。

生成資金費率的第一步是構造溢價指數。 幣安不是直接拿最後成交價去和現貨做比較,而是用盤口的一檔影響價來度量期貨相對現貨的即時升貼水:每一個採樣時點取買一與賣一影響價,與現貨價格指數比較,計算出若向下以買一成交、或向上以賣一成交兩種情形的偏差,按規則取大於零的一側后相抵,再除以現貨指數得到無量綱的暫態溢價。 這樣能顯著降低由單筆成交或暫態價差帶來的操縱空間。

第二步是把這些暫態溢價做時間加權平均,得到“平均溢價指數”。 幣安採用線性遞增權重的加權方式,對越近的觀察給予越高權重; 在預設8小時基準下,採樣步長為5秒,一個完整視窗包含5,760個樣本點,這本質上是一個更重近端的TWAP。 平均溢價指數是後續資金費率的核心驅動,能平滑雜訊同時捕捉趨勢。

第三步加入利率項。 在幣安,利率項預設按日0.03%設定; 在8小時資金週期下折算為每期0.01%。 個別品種(如BNBUSDT與ETHBTC)利率項設定為0%,反映其特定交易對的資金假設差異。 利率項的作用,是在期現價差很小的時候,為資金費率提供一個基準方向。

第四步合成未限幅的理論費率,並施加限幅。 幣安的合成口徑可以概括為:資金費率等於平均溢價指數加上利率項減去平均溢價這一差值,但這部分差值會通過一個限幅算子夾在正負0.05%之間。 限幅的含義是防止利率項對最終費率的影響過度偏離,使得當期現價差處在一個很窄的區間時,資金費率直接回到利率基線; 而當期現偏離較大時,則由溢價主導方向與幅度。 幣安文檔也給出直觀解釋:只要利率項減去平均溢價落在±0.05%之間,最終費率就等於利率項。

第五步施加品種級上限/下限與結算頻率機制。 不同合約的資金費率存在Cap/Floor:有的與最大槓桿對應的維持保證金率按75%係數挂鉤(例如某合約在最大槓桿下維持保證金率為0.5%,則資金費率上下限為±0.375%),也有的直接規定固定上下限(如某些品種±2%)。 此外,自2025-05-02起,一旦上一週期結算出的資金費率觸及該品種的Cap/Floor,下一週期會把結算頻率從預設的8小時或4小時上調到每小時,以更快把偏離壓回現貨; 而從2025-09-01起,若某合約已處於每小時結算且連續36次小時結算的絕對費率都不超過0.002%,系統將在第37個週期把頻率下調回每四小時。 兩種調檔規則一快一慢,分別應對強偏離需快速校準和長時間平穩應降低摩擦兩類情境。

第六步是2025-09-18生效的跨頻率歸一化更新。 此前,當合約的資金結算頻率不是8小時(例如4小時、1小時)時,利率項會隨頻率按比例折算為「每期利率」,而溢價視窗也按各自規則體現; 更新之後,幣安把公式寫成用預設的利率基線0.01%與平均溢價先合成,再整體除以8/N,其中N是該合約的實際資金結算頻率(小時)。 直觀理解:把一個按8小時口徑得到的資金費率縮放到按N小時結算一次時的每期費率,從而在不同頻率下保證等價的日內尺度與風險暴露; 個別利率為0%的交易對繼續保持0%的利率項。 這個變化,使頻率調檔與費率生成邏輯彼此一致,避免因頻率變化導致的計費口徑不透明。

資金金額始終以標記價折算名義價值來計提,這與日常盈虧用成交價核算相區分; 在流動性緊張或極端波動時,標記價與溢價的聯動要同時觀察,避免把暫態針刺當成可持續偏離。 其二,Cap/Floor與頻率參數在極端行情下可能臨時調整,幣安保留調整權; 研究或回測務必以當期公告口徑與API返回的資金資訊為準,以免樣本期內參數漂移帶來偏差。

至此可以將永續合約的定價與風控理解為一套自洽的控制系統:以多源現貨指數充當錨點,以資金費視窗與短窗期現基差提供快速而局部的反饋增益,再以中位數聚合作為穩健的估計器將三路資訊約束在可解釋的區間內; 當市場進入極端或資訊不完整態時,機制按預案退化,優先保錨與口徑的一致性。 自 2025-09-18 生效的 30 秒統計窗與跨頻率歸一化,配合 2025-05-02 的觸頂提頻與 2025-09-01 的長穩降頻,使“速度—穩健—口徑一致”三者之間的權衡更具工程可操作性:提頻用於迅速壓回偏離,降頻用於減少無謂摩擦,歸一化保證不同結算頻率下的等價風險暴露與計費透明。 面向實踐,這一框架要求研究與回測把參數視作顯式的時變狀態,並以當期公告與 API 快照為準基,在監控側同時跟蹤現貨指數、短窗基差與資金費的聯動,把觸頂/觸底與鏈路異常納入告警與應急流程——只有在這樣的制度化約束下,永續合約的價格秩序才能在流動性衝擊與結構性空洞之外保持可驗證的均衡與穩態收斂。

下载Coinglass APP
获得更好、更全面的用户体验